本文目录一览:
幼儿园中班英语活动教案《This is a ……》
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。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?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英语活动教案《This is a ……》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教学目标:
1、幼儿可以记忆单词:星期一,星期二,星期三,星期四,星期五
2、幼儿可以认知有关交通工具的单词(公共汽车,小轿车,出租车,大卡车,吉普车,火车,摩托车,自行车)
3、幼儿可以认知相关的动物单词
教学准备:
1、和交通工具相关的图片
2、动物头饰
3、CD碟
教学步骤:
1、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互相问候,互相打招呼。
2、认知和交通工具相关的单词(在进行这个环节的.时候,老师可以引入一个小故事,告诉幼儿,你们将会看到许许多多的动物,可是,没有交通工具我们怎么能去看呀,所以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交通工具的名称,然后我们才能去看动物。当老师拿出一种交通工具的卡片时,老师先读一遍,然后让幼儿跟读,最后让幼儿练习句型“This is a ……”。
3、认知和动物相关的单词(幼儿认知完交通工具后,老师可以告诉幼儿,你们可以坐着不同的交通工具去看动物了,你们看到了什么动物呢?这时,老师便可以给每位幼儿发一个动物的头饰,然后问幼儿,例如:“老虎在哪儿?”,戴老虎头饰的幼儿便可以到台上来,自我介绍说“This is a tiger。”其余的幼儿便说,:“oh,this is a tiger!”依此类推。
4、认知单词:car(小轿车),先让幼儿一起读单词,然后教幼儿单词中的字母的的读音。认知完毕,老师可以把单词的字母进行打乱,考考幼儿的记忆力。
5、幼儿起立,一起唱“THE WHEELS ON THE BUS”(汽车上的轮子),并和老师一起做相关的动作,形成互动。
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
一、材料投放体现变废为宝
皮亚杰提出:“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。”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。材料不同,幼儿的操作方法不同,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也就不同。与集体教学活动相比,区域活动的材料更丰富,形式更多样,幼儿在操作过程中也将会变得更加聪明、自信、大胆。但在实际活动中,我们发现有的材料只具有观赏价值,而不能操作;有的材料比较死板,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;有的材料过于昂贵,不够实际。因此,在提倡环境教育的同时,多多利用废旧物品是有利无弊的(采用的废旧物品必须经过清洗、消毒,确定卫生才能投放使用)。当然,在材料的投放及创设过程中,需要老师、幼儿、家长的共同合作,才能做得更好。
(一)教师的用心准备
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,在材料投放以前,教师要认真分析各活动区的教育功能,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、生活经历、知识经验及能力水平提供足够并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材料。另外,教师还要对材料进行定期更换,更新组合及综合运用。而在材料内容选择上,教师要做个有心人,积极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,主张“变废为宝”,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。
(二)幼儿的主动参与
如果是单纯的教师为幼儿创设环境,则很可能影响幼儿与环境情感交流的效果,如果引导幼儿共同参与,则能使幼儿对环境产生亲和感及参与欲望,在整个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、创造性。在区域活动材料投放时,我们要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,鼓励幼儿收集废旧物品。不到几天时间,小朋友便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废旧物品,咋一看,班里像成了废品收购站。但是,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,小朋友们经过分类、装饰,使原来的废旧物品全部派上了用场:“巧手区”的小朋友用干花、干草制作了贺卡,用“开心果”壳做成了项链,用贝壳粘成一幅装饰画;医院里的“医生”穿上了白衬衫更加像模像样了;“自然区”里小朋友把可乐瓶中间剪开一部分,种了含羞草;在方便面盒里种上了葱、大蒜,把树叶做成了书签。“娃娃家”里的娃娃穿上了小朋友小时候穿过的衣服,更可爱了,小巧玲珑的桌子和小床铺了漂亮的台布,感觉很温馨。通过这次活动我发现小朋友比以前更加喜欢玩区域活动了,而且动手能力也比以前有所进步,创新意识也逐渐增强,更主要的是环保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。
(三)家长的积极配合
家长工作是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,在我们开展区域活动的同时,也积极鼓励家长的配合。旨在通过家长的参与,让他们知道废旧物品有再使用价值,并能积极帮助幼儿园收集材料,教育孩子做个有心人,关心集体,保护环境。同时还增强了家园的密切联系。这学期我们为了丰富区域活动,建议家长和幼儿齐努力,利用废旧物品进行“小制作”,家长们都十分支持。用花生油的瓶子制作了大公鸡,用挂历纸和光明牛奶盒做了一支“大帆船”,用纸杯做了“小丑”,用矿泉水瓶做了一个漂亮的“日本娃娃”,用旧卡纸、报纸做了一顶太阳帽……家长的积极参与使区域丰富了许多,他们的环保意识也无疑为幼儿树立了榜样,同时也为他们进行很好的环保宣传。
二、内容选择构建环保主题
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,怎样让环保教育和区域活动相结合呢?我认为环境的创设既要体现近期活动的目标,又要美观、学具化。并重视环境潜能的发挥,让幼儿通过直接接触玩具和各种材料,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,认识各种物体的特性和用途,体会事物相互之间的作用和因果关系,从而获得新知识。同时促进幼儿的注意力、记忆力、想象力、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。在综合活动“交通工具――汽车”一课,为了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,我们从通过以下几个活动的开展而入手的:1、先组织幼儿到马路边观察汽车的行驶,引导他们发现汽车排放出的尾气,了解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之大。2、鼓励幼儿想一想,做一做,设计“环保汽车”。这一活动开展后,好多小朋友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“环保汽车”。3、好多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开汽车或助动车来接送的,于是我们积极鼓励幼儿回家后“教育”家人要多骑自行车,多步行,尽量减少助动车的尾气。
三、整理评价培养环保行为
众所周知,区域活动不同于其它学科活动,每次区域活动结束时,幼儿就要进行整理、分类及摆放。评价是一种导向,教师的正确评价导向将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习惯,因此,我们在评价环节中就突出环保行为的培养。以前,有些小朋友会将东西胡乱一放,有的小朋友活动结束后不洗手等等。现在,我们通过以下几个要求来培养幼儿环保行为,树立环保意识:
1、要求每个幼儿都要把自己玩过的活动区整理好,并要分类摆放,方便下次活动,如各种不同积木应放在相应的篮子里。
2、如果发现活动区里有不干净的地方,马上要拿抹布擦干净,以保持环境的整洁。那是一次区域活动结束后,我看见慧慧一个人拿抹布在擦“手工区”的桌子,而且擦得很认真,我感到很奇怪,因为我当时并未叫她擦呀。一问才知,原来其他小朋友在“手工区”活动后,桌子上留下了浆糊、橡皮泥的痕迹,慧慧便主动将它擦干净。我为她的举动感到很高兴,并马上进行随机教育。从那以后,小朋友都很自觉的保持教室里的环境整洁。
3、活动结束后一定要洗手,洗手时不能浪费水,洗完后要拧紧水龙头。在此之前,我曾利用课堂内外向幼儿灌输过有关水的知识,让他们知道水来之不易,我们要珍惜水资源。
在评价中强化突出这一点,小朋友的环保意识比以前强多了,一些平时的不良习惯也改掉了。特别是在用水方面,平时喝水总是喝多少,要多少,绝不浪费水。教室里各类玩具和图书的摆放也井然有序。
随着幼儿知识面的扩展,及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,我们除了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环保教育外,还可以在其他学科中也开展环保教育,寓环保教育教育于一日生活中,让幼儿从小关心环保,参与环保,学做“环保人”。
如何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
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》指明了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,即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。法制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因此课堂教学也应是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。英语学科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自身特点有机渗透法制教育,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比较系统的法制教育。
一、法制教育渗透教学的全过程
《英语课程标准》特别指出,要寓思想道德教育与语言教学之中,使学生学好英语的同时,在思想道德上也受到好的影响。所以,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应将法制教育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,将学科知识与相关的法律常识融为一体,使学生自然地受到法制教育,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的熏陶。
1.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法制教育。小学英语教材中很多图文并茂的阐述,都在于强化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等,在法制教育上很有代表性。在教学中,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中这些显性和隐性的素材,潜移默化地将法制教育内容渗透其间,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。例如在PEP三年级A册Unit4《We love Animals》教学中,孩子们表现出对动物的热爱,但他们平时也不乏有无意或有意伤害小动物的行为。教师适时地告诉学生:Animals are our friends. We must take care of them. Let’s love each other.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,要多关心它们、保护它们。保护珍稀动物,抢救濒于灭绝的动物种群,保存和发展自然资源,不要随意乱捕滥捉,以保证它们繁殖后代,代代相传,繁荣发展。
2.英语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。法制源于生活,寓于生活,用于生活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的事,将语言教学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,从中渗透法制教育,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。例如在学完PEP教材二年级下册Unit4 Lesson34中,教师结合课本内容联系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对交通工具进行介绍,教育学生了解并遵守交通法规,在马路上不能拥挤,不能打闹;在回家的路上如遇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或车辆,可用“Don’t cross!(不要穿越马路)”、“Don’t play in the street!(不要在马路上玩耍)”等句子劝告对方。并通过歌谣学会遵守交通规则:
Red light, red light. Stop! Stop! Stop!
Yellow light, yellow light. Wait! Wait! Wait!
Green light, green light. Go! Go! Go!
3.讲解文化背景知识,渗透道德法制教育。谈到文化背景这一文化知识时,首先让学生们知道不同的环境会造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,环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。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社会形态,会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。例如:PEP教材三年级上册Unit5文化知识中,有关生活习惯的知识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. The fork is on the left. 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. 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. 我们中国人用“chopsticks(筷子)”,而国外友人多数用“fork(刀子)、knife(叉子)”。不仅教给学生餐桌礼仪,还要在我们遇到不会用筷子的外国友人时,不要嘲笑他人,应表示理解,并对他们尝试他国的生活习惯的勇气表示称赞。
二、英语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注意事项
1.抓时机。时机几乎是课课存在的问题。英语课有其学科内在的特殊性,因此抓住其内在的特殊性运用教材内在的教育因素很重要。这就要求教师要通晓教材,统筹安排教育内容。
2.讲方式。《英语课程标准》中指出“遵循”语言教学规律和“寓”思想道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。在教学中,要坚持“以学生为本”,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。形式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。适时地晓之以理是画龙点睛之笔,而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。
3.求实效。教学中贯彻一个自觉和一个不自觉,即教师自觉地遵循语言教学规律,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,而让学生不自觉地在学好英语的同时,思想道德上受到积极的影响。
4.避免牵强附会。教师在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时,要注意适度。德育渗透要水到渠成,避免牵强附会。
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,也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,而法制教育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过程。只有在教学中有计划、有目的地渗透,寓法制教育于英语教学活动之中,才能培养具有基本法律知识、懂得自我保护、高素质的合格的新型公民。